陸其國
  在發現殷墟甲骨及敦煌藏經洞等中國近現代重大文化事件中,應該還包括搶救“大內檔案”。“大內檔案”即清代內閣大庫及軍機處檔案,多為明清(主要是清)兩朝五百多年間留下的總量約九百多萬件歷史檔案。內容涉及政治、經濟、軍事、文化等。但就是這些珍貴檔案,由於種種原因,在清末或大量流散民間,或處於失管狀態。危情之下,終於引起張之洞、羅振玉、傅增湘等一批有識之士警覺,從而採取各種方法,予以搶救整理,並取得實效。然而,在眾多有關搶救“大內檔案”的敘事中,傅斯年的身影似乎並未為人們充分認識。
  傅斯年開始關註“大內檔案”,緣於1928年他留學歸來在廣州中山大學任教期間。此時傅應中央研究院院長蔡元培聘請,籌備成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。這年春天,傅接到考古學家馬衡一封信,馬在信中建議傅設法收購流散在外的大量清內閣大庫檔案。傅閱信後,當即去找國民黨要員戴季陶、朱家驊,結果終因資金難籌而無果。傅不氣餒,又找胡適、陳寅恪商議,這才有了之後傅致信蔡元培,求助收購流散在外的“大內檔案”之舉。說是收購,實即搶救。傅在信中寫道:政治實情,全在此檔案中也。且明末清初,言多忌諱,官書不信,私人揣測失實。而神、光諸宗時代,御虜諸政,《明史》均闕。以後《明史》改修,《清史》編纂,此為第一種有價值之材料……昨日適之、寅恪兩先生談,堅謂此事如任其失落,實文化學術上之大損失,《明史》《清史》恐因而擱筆,且亦國家甚不榮譽之事也。擬請先生設法,以大學院名義買下,送贈中央研究院……後由中央研究院責成歷史語言研究所整理之。如此,則(一)此一段文物,不致失散,於國有榮。(二)明清歷史得而整理。(三)歷史語言研究所有此一得,聲光頓起,必可吸引學者來合作,及增加社會上(外國亦然)對之之觀念。此實非一浪費不急之事也。
  傅信發出後,經蔡元培、楊杏佛等人商議,終於得以1.8萬元成交。翌年春,史語所由廣州遷北平,傅也將這批搶救下來的“大內檔案”由天津運回北平,藏於紫禁城歷史博物館午門樓。搶救檔案的目的是為了研究應用,為此,傅於當年九月籌劃成立了“歷史語言研究所明清史料編刊會”,由他與陳寅恪、朱希祖、陳垣、徐中舒等史學大家任編刊委員。其中陳寅恪、朱希祖、陳垣三位“實乃傅斯年特聘之顧問,檔案收藏、整理、刊佈之大旨方略,悉出其一人之胸臆,而具體業務活動則多由徐中舒負擔”。“在清理這批檔案的同時,傅斯年擬定出一個龐大的出版計劃,他準備一邊進行清理、分類、編目,一邊刊佈印行,公諸於世……遵此原則,歷史語言研究所於1931年將首批整理的檔案公開刊行,取名為《明清史料》”。當時刊印的檔案稱甲編,共10冊。1936年又出版了乙編和丙編各10冊。其時丁編10冊篇目也已選定,因時局動蕩,未能問世。直至1951年,才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整理、商務印書館刊印面世。曾有學人指出,“這些成果雖然是傅斯年逝世以後問世的,但裡面都凝聚著他的心血”。傅斯年於此,可謂功莫大焉。  (原標題:傅斯年與“大內檔案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t47ltydp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